Category Archives: 雜文散記

研究策略,與時俱進,還是被迫改變?

因應少子化和大環境(見曾經滄海),我在研究策略上所做的調整: 1. 研究方向和論文寫作 過去很多時候研究方向和點子是老師和學生激盪出來的,非單方向指派,但現在這樣的情況較少,由於無法從學生的論文閱讀和報告中得到太多的資訊,自己閱讀論文、訂定研究題目和提出想法的比重大幅增加。 在論文寫作上,從寫稿、改稿到審稿回覆都必須事必躬親,不是說這些事以前不用做,差別在於程度和廣度。由於人數少,且多數工作必須自己來,只能聚焦在少數幾個題目。這樣做,發表慢是一定的,不能與十個博士生的團隊相提並論,但至少腳踏實地。 2. 投稿選擇和論文發表 在投稿的選擇上,我一向很少去計算和計較,從來不看SCI和IF(影響係數)這些指標,也不覺得發表一篇ICC/GLOBECOM會議論文會比發表一篇中等SCI期刊論文「吃虧」(在一些情況下,例如教師升等,發表SCI期刊論文可能較有利),總以將研究成果盡快分享出去為優先考量,且認為成果本身會發光。但現在這個時代有幾個現象,可能會影響我之後的決定。第一,在稿量爆炸的時代,很少有人耐心看完一篇論文,決定他是否引用這篇論文的,不是論文的內容,而是出處,只要出處不錯,甚至內容連看都沒看就引用了。第二,期刊和會議數量都太多,但專家審稿員的數量不會等量增加,即使是旗艦會議對於前50%的論文已沒有太大的鑑別力(見再問:審稿員的工作為何而做?),更不用說其他會議,以及許多期刊。第三,在旗艦會議發表的論文雖然能見度較高,但會議本身商業成份高於學術成份,keynote報告多由贊助大廠的CEO/CTO等擔當,內容亦偏重趨勢報告和公司置入,反倒是一些非旗艦會議有許多有趣的學術議題的keynote報告。 綜合這些現象,我會給「論文發表的出處」高於「論文發表的速度」的優先序,尤其當這二者有衝突的時候。我也會盡量只待在一些重點期刊和會議的圈子,投稿和審稿皆然,除非是非操之在己的情況(例如合作或邀稿)。雖然從知識分享的角度,我仍然認為論文發表的速度很重要,但反正現在既做不快也寫不快,就慢慢來吧!至於會議的選擇,最理想的情況是發表論文在旗艦會議,純參與(無論文發表)優質的特色會議,但在國科會規定要有論文才能出國參加會議的規定下,仍是個兩難。 3. 研究人力 過去研究人力幾乎都是我自己招聘的團隊,包括已畢業打算出國深造的研究助理,和博士後研究員,本國籍和外國籍(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國等)都有。現在因大環境的因素,包括:時代面(學生對職涯的想像和選擇改變、斜槓)、政策面(不再有研發替代役制度)、國際面(優秀的中國學生不會到台灣)、科技面(科技變化太快速、訊息太多、資訊碎片化)、就業面(台灣教職和研究職位少)、經濟面(台灣已不是經濟起飛的時代、高房價)等等,博士後研究員人數大減,研究助理人數減少,外籍人員幾乎不來台灣(過去來台外籍生人數第一名的馬來西亞,近年來台人數已大減)。短短幾年,研究團隊的樣貌已大不相同。 現在研究人力主要是大學生和碩士生,和大學端合作增加,共同指導在學的學生。許多同事過去一直都是這麼做,但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換。對於能有合作機會,我心存感謝。對於少數專職的研究助理,相較於過去,我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心力在每個人身上,例如補助出國開會和論文發表。 面對環境的變化和挑戰,只能保持彈性和樂觀,以上方向嘗試看看,走一步算一步。

Posted in 科學研究, 雜文散記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21: 不散的筵席

對於這趟旅程,訪問的、上學的,各自發表心得。大小兒子應我要求盡量以英文撰寫,我僅略微編輯。沒有人要求我,所以我寫中文。共分四個面向:School, Life, Travel, Reflections。 1. School 大兒子: The school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we have in Taiwan. There is not really a “schedule”; our home-room teachers are in charge of it. And I love how their teacher can desig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20: 一日小球迷

自從疫情趨緩,2022年秋季班開始普林斯頓大學校園的活動就多了起來,包括各類球賽和表演,有些活動甚至教職員可以拿免費的票。雖然我平常沒有在關注大學聯盟的比賽,但抱著湊熱鬧和體驗的心態,拉著其他三個人,當起一日(小)球迷。 1. 美式足球,普林斯頓大學 vs. 布朗大學,2022年10月14日 美國四大職業運動之一的美式足球,在台灣不論看熱鬧或看門道的人都不多。離我們最近的職業球隊是費城老鷹隊(Philadelphia Eagles),屬國聯東區的球隊,今年還打進超級盃(Super Bowl),是一支強隊。普林斯頓大學的美式足球似乎也不弱,在大學聯盟裡2022年戰績八勝二敗,在對布朗大學的這場比賽前已開季四連勝,分別贏了Stetson University (9月17日)、Lehigh University (9月24日)、Columbia University (10月1日)、Lafayette College (10月8日),其中還有幾場比賽以懸殊比數獲勝。這場比賽在Powers Field at Princeton Stadium舉行,普林斯頓大學是主隊,布朗大學是客隊。這場比賽是Faculty & Staff Night,教職員(包括訪問學者)可以拿免費的球票(平時的票價是大人$15,小孩$12)。比賽由樂隊表演和主隊隊員進場的煙火開場,大小兒子大致了解規則,算是看得懂,再加上看球場五千多名觀眾的反應也大概知道情勢。我們坐在客隊的觀眾席,所以當周遭的球迷開始鼓噪的時候,就是普林斯頓大學失誤或落後的時候,但這樣的時候不太多。 由於是晚上的比賽,為免回家太晚,我們看完上半場普林斯頓大學以14比10小幅領先後就離開了。回家後得知,普林斯頓大學終場以35比19獲勝,拿下開季五連勝。 2. 男子籃球,普林斯頓大學 vs. 哈佛大學,2022年12月31日 在2022年的最後一天,我們自己買票去看這場籃球賽(票價一樣是大人$15,小孩$12),當做是另類的跨年吧!這場比賽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的Jadwin Gymnasium室內體育館舉行,這個場館是可舉辦籃球、網球、壁球、擊劍、賽跑等多項體育賽事的多功能場地,參觀這個體育館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由於是下午的比賽,我們把整場比賽看完了(自己買票若先離場也會覺得不划算)。普林斯頓大學和這次的對手哈佛大學,在這場比賽前的戰績平分秋色,前者九勝四敗,後者九勝五敗,二方勢均力敵,皆志在必得。賽前二隊球員在場上練球,然後由一個十一歲的小女生唱國歌拉開序幕,一點鐘比賽準時開始。 大學男子籃球只分上、下半場,不像NBA分四節。上半場結束哈佛大學暫以31比30領先一分,經過中場休息一段小學生打擊樂的表演,兩隊下半場回來仍然呈現拉鋸,最終普林斯頓大學以69比66險勝。 比賽中暫停或休息的時間,攝影師喜歡捕捉觀眾,看到自己被大螢幕特寫的大人小孩,都很大方的開始「跳舞」。一位坐在對面的男子,看到自己出現在大螢幕上,立刻當起DJ來,一手做刮唱盤的動作,一手扶著全罩式耳機,陶醉在自己「播放」的音樂裡,真的有夠爆笑!而坐在我們座位前二排的另一位男子,顯然是普林斯頓大學籃球隊的忠實(或瘋狂)球迷,不時向坐在附近的哈佛大學支持者叫囂,火藥味十足。這是球賽的一些小插曲。 ps1. 這場比賽ESPN有轉播。 ps2. 今(2023)年2月25日,普林斯頓大學作客哈佛大學,二軍再度交鋒,主客易位,仍是由普林斯頓大學險勝,58比56。看來哈佛大學繼林書豪之後要再有球員進入NBA,可不容易。 3. 男子袋棍球(Lacrosse),普林斯頓大學 vs. 耶魯大學,2023年3月25日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數字會說話: 大學學測統計數據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的統計數據,都公佈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網站,這幾天研究了一下,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們以111學年度學測的國文、英文、數學A這三科為例,這三科滿分各為100分。 1. 級分、級距、級分人數分佈 為了不讓學生計較0.1分的差別(官方說法),捨棄原始分數改採「級分制」,將原始分數區間(0到100分)分為15級,將原始分數換算成級分,每科最高是15級分,最低是0級分,但只有原始分數為0分或缺考者為0級分,只要原始分數有分數則至少為1級分。 級分的級距是怎麼決定的?將原始分數前1%的考生的原始分數平均,再除以15,取到小數第五位,即為級距。如圖1所示,國文的級距是5.34000,代表國文科原始分數前1%的考生的平均原始分數是5.34000 * 15 = 80.1分;數學A的級距是5.56133,代表數學科原始分數前1%的考生的平均原始分數是5.56133 * 15 = 83.42分。這分數可看成是該科的「考生高分天花板」,以數學A為例,從「考生高分天花板」83.42往下算一個級距,即83.42 – 5.56133 = 77.86,就是數學科15級分的最低原始分數,因此原始分數從77.86到「真正高分天花板」100分的考生都屬於15級分。從14級分以下,每級分的分數區間就剛好是5.56133分,即級距。 圖1:原始分數和級分對照表(來源:大考中心) 我們發現,每級的分數區間是固定(等距)的,除了15級分以外,但級距不是固定的,每科的級距可能不一樣。如果每科都直接將「真正高分天花板」100分除以15得到固定級距6.66667,並以此等距分為15級(原始分數93.33334到100分的人為15級分,原始分數86.66667到93.33334分的人為14級分,以此類推),將可能發生當題目偏難大家分數都偏低的時候,落在15、14級分的人非常少的情況。 圖1中,國文是國英數三科中級距最小的,也就是說,國文的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是三科裡面最低的。這麼說,國文是三科裡面題目最難的?不盡然。圖2是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累計表,可以看到,國文的15級分(原始分數74.76到100分)的人數百分比是2.47%(2807人),而數學A的15級分加上14級分(原始分數72.30到100分)的人數百分比是1.97%(1571人),數學A考72.30分以上的人還比國文考74.76分以上的人少了快一半。 圖2: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累計表(來源:大考中心) 進一步看整個級分人數的百分比分佈圖(圖3),國文和數學A都呈現類似skewed normal distribution,但是一個平均值偏右(國文),一個平均值偏左(數學A)。顯然,數學A題目是比國文難的,因為考生的原始分數和級分都偏低。 圖3: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分佈圖(來源:大考中心) 但為何數學A的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83.42分)卻比國文的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80.1分)高?或許可以這麼說,因為數學的前1%高分群的分數分佈較廣,有(少數)考95分的,也有(多數)考78到80分的,前者這些「高分中的高分」將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拉高;而國文的1%高分群的分數分佈較集中,大幅領先的人較少,多數在平均分數80.1分附近。 這點可由圖2得到驗證。圖2中,數學A拿15級分(原始分數77.86到100分)的人只有0.99%,比1%還少,怎麼回事?明明前1%的考生的平均原始分數是83.42分?關鍵就在於剛剛所說的,就好像將世界財富前1%的人的財富平均的話,這數字會被「有錢中的有錢」的比爾蓋茲給拉高一樣。 的確數學是比國文要容易創造這種分佈的,有高手中的高手再難的數學題目仍考不倒他,但國文的差異不會如此大。不過,換算成級分,不就看不出這些「高手中的高手」了?但大學端就希望能找到這些人啊!同樣是15級分,原始分數卻可能有78分和100分的差別! 2. 題目難易度、鑑別度 若要更精確的看題目的難易度,和題目是否有鑑別度,要把每個題目抓出來看,並看幾個指標:答對率P值(難度)、鑑別度D值、誘答力。答對率P值是全體到考考生的答對率,鑑別度D值是高分組(前33%)考生答對率減掉低分組(後33%)考生答對率,誘答力是不正確選項吸引考生選答的程度。答對率P值愈大,題目愈容易,反之愈困難;鑑別度D值愈大,題目愈能鑑別學生程度高低,反之愈不能(一般而言,D值40%以上代表題目設計優良,D值愈接近0代表題目設計不良,D值小於0代表題目設計不當);誘答力較不易量化,但它可包含在鑑別度內(一般而言,誘答力降低,鑑別度會降低)。 圖4:試題答對率和鑑別度分佈圖(來源:大考中心) 圖4是答對率P值和鑑別度D值的分佈圖,每一個藍色的點代表該科的一個題目。比較國文和數學A,明顯可看出數學A試題的答對率P值偏低,沒有任何一題的答對率P值超過60%,代表題目較難。國文有答對率P值89、86、84的題目,也有答對率P值18、27、29的題目,似乎題目有難有易,但如果看鑑別度D值,國文科試題的鑑別度D值都不高,超過40%以上的並不多,代表題目鑑別度不夠好,沒有做出前33%考生和後33%考生分數的差異,簡單說,難題不論程度好壞都不太會,易題不論程度好壞幾乎都會。最極端的情況就是:難題所有人都答錯,易題所有人都答對,這二種情況該題目的鑑別度D值都等於0(一個考倒所有考生的題目,和完全送分的題目,都不是有鑑別度的好題目)。 相反的,數學A雖然整體題目偏難,但題目的鑑別度D值在40%以上的有近一半,代表有一半的「難題」是有鑑別力的(程度好的仍有機會答對),但有其他五題的答對率P值很低且鑑別度D值也很低(最極端的一題答對率P值5、鑑別度D值12),就屬於比較沒有鑑別力的難題。 前面提到鑑別度D值小於0代表題目設計不當,國文英文數學A沒有出現此情況,但社會科有一題就出現此情況(圖5圈選處),該題的答對率P值17,鑑別度D值-13,代表該題程度好的考生較容易答錯,程度差的考生較容易答對(後33%考生比前33%考生的答對率高13%)! 圖5:試題答對率和鑑別度分佈圖(社會科)(來源:大考中心) PS: 話說我算是學測的元老(資深白老鼠),當年以推薦甄試進入清大電機系,是系上的第一屆,那時候不論高中或大學端的甄試名額都很少,我就讀的高中全校只有三個台大電機系名額、三個清大電機系名額。後來的制度發展軌跡不甚清楚,只知道名字一改再改:「甄試」變「學測」,「聯考」變「指考」又變「分科」,「高標低標」變「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其實,需要口試的甄試和完全以筆試為主的聯考,就是入學方式最主要的區隔,在這上面做的一些計分或制度上的變化或調整都差異不大。尤其現在自己站在審查委員的角度,更能理解在資料審查和簡短面試的過程中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怕的是,最後仍由那愚蠢的數字決定一切。 相關文章:大學選才就像運動選秀

Posted in 百年樹人,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9: 見山又是山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 最近一篇台積電美國擴廠員工眷屬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引起廣大迴響,文章大致上說,舉家搬遷到美國後才發現食衣住行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公司未提供該有的福利責無旁貸云云。 姑且不論原文中對公司的批判,本來在美國生活就不是一般台灣人所想像的。當沒有距離時就不再有朦朧美,當在國外時月亮也就沒有比較圓。 看我過去此系列的分享,可能也會有美好的錯覺吧?就跟社群媒體上大多數的文章一樣,報喜不報憂,看多了只會讓人顧影自憐、懷疑人生。 於是,這篇文章來平衡報導一下,也算是功德一件。 我沒有要詳細分析太平洋兩岸的差異,僅單純從這一年左右以來的經驗說起。既然過去我「得」講得多一些,這次就講「失」的部分吧。 首先是荷包。美國物價高,房租貴,疫情後又漲了許多,台積電員工眷屬的文章說他們的二房公寓月租是美金二千五,我們的房租比這還高,國科會每個月的補助不到房租的一半。生活費高,每次去超市採買花費美金三百多塊(折合台幣一萬塊)是基本的,而這還只是一個禮拜自己下廚的食材開銷。想買台灣的食物(例如沖泡包),這裡的亞洲超市美東的價錢是台灣全聯的二倍半。如果外食,最簡單的三明治漢堡一個人要十塊美金,如果是坐下來點餐的餐廳,午餐含小費一個人至少15-20塊美金,晚餐更多。 我和老婆晚上時常要和台灣視訊會議,如果會議是台灣的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在美東就是前一天的晚上八點到十一點,或九點到十二點(日光節約時間會將時間調快一小時),這時候就要早早安頓小孩,或是讓他們自己去睡覺。開完會頭腦常有思緒還在進行,影響睡眠。老婆有時候要配合公司參加台灣下午時間的會議,這時就得熬夜到凌晨三四點,對健康多少有影響。她開完會準備就寢時,我也經常會醒,隔天早上我仍要代班早起做早餐和準備小孩出門上學等工作。 小孩在美國經常感冒,以前在台灣很少感冒的,不知是否跟美國充斥著身體不熟悉的病毒,或戴不戴口罩有關。這學期以來,說感冒的時候比沒感冒的時候還多,一點也不為過。一旦感冒都拖很久才好,看醫生又不便,而且根據我以前在美國看感冒的經驗,如果是病毒引起的感冒,醫生會叫你回家休息,一個禮拜左右自然會好,所以除非很嚴重,能不看醫生就不看醫生,但一直會有不知道是什麼狀況的心理壓力(就算驗了不是 COVID)。有一次小兒子實在咳太久,什麼偏方能用的都用上了,熱梨子、蒸洋蔥、生大蒜、蜂蜜、鹽水漱口,仍不見起色,拖了一個多禮拜,在一個禮拜六的早上我打電話到診所,線上等了二十分鐘後終於接通,得知禮拜六只有特別和緊急門診,診所給了一些建議就結束了,幸好到禮拜一的時候小兒子的狀況好轉了不少,後來也就沒去診所。 如果家裡有人感冒,為避免交叉傳染(但其實還是互相傳染了好幾次),晚上會改變睡覺的安排。正常的時候,大小兒子睡同一間房間,早早就寢,我在另一間房間視訊,老婆在客廳視訊,基本上互不干擾。當大小兒子必須分開睡的時候,我只能讓出房間,於是他們就寢後我和老婆的視訊會議都只能在客廳進行,也因此難免互相干擾,只能盡量在時間上錯開。小孩佔據了二間房間,我們睡哪?老婆跟跑到我們房間睡的「健康的」兒子一起睡,我睡客廳沙發或房間地上。沙發雖然較舒服,但冬天的時候暖氣往樓上跑,一樓的客廳實在太冷,睡沙發冷醒過好多次,還不如睡溫暖的房間硬地板。大小兒子體貼老爸,皆自告奮勇輪流睡過地板,讓我睡床。 美國沒有全民健保,medical, dental, vision(醫療、牙科、眼科)等保險都要自己買,而且是分開買。我們只買了「以防生一次病就破產」的醫療保險,沒有買「沒有迫切性」的牙科和眼科保險,因此大小兒子一年多來沒看過牙科和眼科,回台灣如果發現蛀牙或近視加深都不會太意外。 租房子裝備陽春,非久住一切從簡。我的「工作室」是由一個兩層的抽屜櫃(這就是桌子了),和一張沒有靠背、四分之一披薩形狀的椅子組成。抽屜櫃沒辦法讓腳往前伸,只能盤腿或兩腳張開。抽屜櫃上面放一台筆記型電腦,差不多就佔了一半的空間。由於這張「桌子」的高度和設計都不符合人體工學,長期在有意無意姿勢不良的情況下工作造成了我腰痛的問題。然而幾篇論文、自己從頭寫到尾的期刊審稿回覆等,都是在這個「工作室」完成的。 我們沒有車(美國普林斯頓17: 沒車的日子),因此生活也許也不像一般人所想像或憧憬的美式生活。 美國校園槍擊頻傳,一直是個隱憂。今年二月的密西根州立大學槍擊案,凶手來自紐澤西州Trenton市附近的一個鎮,距離普林斯頓車程20分鐘。證據顯示凶手可能曾計畫於當地犯案,因此該鎮的學區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案發後全學區停課一天,雖然普林斯頓學區沒有立即的危險,但我們仍收到學校通知,作為預防措施將加強維安等等。今年一月時,學校也曾收到社群媒體上散播的潛在威脅,作為預防措施,學校決定啟動在校師生進行原地避難(shelter-in-place),鎖上所有教室的門,保持走廊空曠。後來經警方調查後,確認沒有立即威脅,原地避難於一個多小時後解除。 還有其餘許多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的挑戰,不足為外人道也。 美國很大,亞利桑那和紐澤西也許不盡相同,但生活上許多挑戰類似。當在台灣覺得 The moon is rounder abroad 時,或許 The sun shin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8: 英語成績單

「在美國念小學一年,是不是英文就會很溜?」關於這個問題,提供一點我們的「實驗結果」。 先說明一下大小兒子的背景:在台灣成長就學,除了上公立小學課堂(無用)的英文課以外,沒有上任何安親班或補習班的英文課(我們走放牛吃草風),也沒有在家由優秀的老爸或老媽每天特訓(因為我們家沒有),幾乎是在沒什麼基礎的情況下直接空降美國小學從對應的年級開始念。 現在離我們初來美國正好一年左右,或許可藉這學期做的語言測驗和最近收到的期初成績單檢視在美國念書一整年後的英文程度。 大兒子在這學期初做了一個測驗,是紐澤西州對學生英文、數學等能力的標準評量(New Jersey Start Strong Assessment),學校每個同學都要做的。以英文測驗而言,評量分二部分,每個部分滿分10分,總分20分。評量結果分三個等級:總分0到7分為Level 1(Strong Support May Be Needed 非常需要幫助)、總分8到10分為Level 2(Some Support May Be Needed 有時需要幫助)、總分11到20分為Level 3(Less Support May Be Needed 不太需要幫助)。二個部分評量的能力為: 大兒子第一部分拿到的分數是6,第二部分拿到的分數是1,總分7,屬於Level 1(Strong Support May Be Needed 非常需要幫助)。 我沒看過這測驗的題目,但從欲評量的能力的描述來看,除了字面的理解外,還有上下文的理解,需要消化後更深入的邏輯思考,感覺不是很容易,尤其是第二部分,即使是母語人士應該也未必做得很好。根據2020年的統計,這個英文測驗全紐澤西州小學五年級的平均,有29%為Level 1,24%為Level 2,46%為Level 3(因四捨五入的關係加總與100%略有出入)。 這讓人聯想到當年考GRE考試,在英語能力和母語人士不對等的情況下,仍考到還不錯的成績,也算不容易。同樣的,現在我覺得大兒子這個成績已經很好了(第一部分可是及格呢!)。 從這些評量面向的描述也可了解到,英文能力不只是口語對話的能力,更不僅止於小朋友之間打鬧玩樂的「語言能力」。由於台灣人普遍缺乏英文深層的能力,因此只能糾結在「口音」這個表面特徵上,就像不懂車的人只能看車子的外型和顏色一樣。如果你去問真正在國外生活工作多年的人,十個有九個會說口音不重要。 除了這個標準評量,大兒子最近也拿到進入Middl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7: 沒車的日子

很多人知道我在台灣沒有汽車的時候都很訝異,經常會問「為什麼?」或「Why not?」,尤其知道我有小孩時就更詫異了:推嬰兒車怎麼坐公車?(可以)怎麼坐火車?(可以)怎麼坐捷運?(可以)怎麼去這去那?(就搭公車火車和捷運)或許台北大眾運輸便捷且塞車嚴重,能理解開車不是必要,但美國地廣人稀,除了少數大城市外,許多地方沒車哪兒都去不了,如果連在美國都能沒有車,就真令人匪夷所思了。 叔叔有練過,在美國普林斯頓沒有車過了一年。 話說我在洛杉磯念書時是有車的,但那時待的時間久,而且是在台北生活之前(去洛杉磯之前我沒住過台北)。或許台北養成的習慣加上相對短期的訪問,讓我不想、也覺得有機會不買車吧! 但普林斯頓可不像紐約或波士頓有發達的大眾運輸系統,我是怎麼在沒有大眾運輸的普林斯頓過一年的?或許可供未來計畫短期到美國遊學、訪問、交換、念語言學校的人參考。 * * * 普林斯頓大眾運輸不是完全沒有的,但是以定點、少班次、跨城市的中長途交通工具為主,例如 NJ Transit 火車,紅線(Northeast Corridor Line)有支線到 Princeton Station,這站就位於普林斯頓大學校區內,從這裡可以搭火車到紐澤西州其他城市,以及紐約市。要去紐約,除了火車外還有 Coach USA 巴士可搭,可在普林斯頓大學校區的 Palmer Square (Nassau St & Witherspoon St) 搭車,一路坐到紐約曼哈頓。至於市區公車,路線、班次、站點都少,例如 NJ Transit 的 606 路線公車,尖峰半小時、離峰一小時一班,停的站點稀疏,但仍有些人坐(應是定點通勤)。 日常生活所需若能找到自行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有車就只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了。日常採買方面,我們主要仰賴走路、騎腳踏車、搭學校校車和 Uber。例如去「附近」的超市買菜,我們會走40分鐘過去,當做運動(冬天會辛苦一點),滿載而歸時就搭 Uber。同一間超市,我也經常自己騎腳踏車來回,能帶的東西不多但多少補點貨。如果是去走路不可及的華人超市買菜,就來回都搭 Uber,單程15分鐘。 偶爾想去逛街、買紀念品禮物等,可以搭普林斯頓大學週末行駛的 Weekend Shopper 路線校車,此路線想必為照顧沒車的大學生的採買需求而規劃。我們先走路半個多小時到普林斯頓大學,搭上校車,校車在校園內各宿舍轉一圈後前往超市,共停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6: 英自課作業

國中的英文課(English)作業經常在練習寫作,美國普林斯頓15: 無課本教室分享過撰寫「是否贊成寵物進入課堂」論述文章的作業,最近另一作業是學生自己選一本書並獨立閱讀,讀完後寫一篇心得報告,至少4-6個句子,句子可參考以下範例起頭,但不限制(Today, you will write your thoughts on your independent reading book. Please choose one of the response starters, or you can create your own response starter. Write your response in the response box.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4-6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一「延」為定

會議接受論文稿件的截止日期(deadline)一延再延,早已是不成文的規定。 一開始是: Paper Submissions: September 10, 2022 後來有些人在最後關頭因「不可抗拒」的因素,發生「非操之在己」的狀況,為免已準備好的作者向隅或稿件不足,會議特別通融三天做為緩衝: Paper Submissions: September 10, 2022 September 13, 2022 三天後各種「不可抗拒」的因素都浮現了,諸如上傳技術問題、格式問題、網路問題、時差問題、地震問題、颱風問題、疫情問題…,既有先例理當再多給一點時間緩衝: Paper Submissions: September 10, 2022 September 13, 2022 September 20, 2022 當初趕不上9/10投稿的人,燃起一絲希望,但眼看9/20很快就要到了,稿件完成度仍差一點,於是又有人試探性地詢問會議:能不能再延個幾天,真的就幾天而已… 於是: Paper Submissions: September 10, 2022 September 13, 2022 September 20,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科學研究,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大學選才就像運動選秀

「自古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伯樂可不容易。108課綱學生上大學,有繁星、個人申請、分科等多元入學方式,走考試方式的一翻兩瞪眼,走申請方式的做學習歷程檔案、課外活動記錄,希望為自己成績以外的表現加分,呈現大學端想看到的能力。 但,大學端(或大學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選才? 根據我擔任多年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資料科學學位學程碩博士班招生審查委員(書審和面試)的經驗,我認為,成績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原因有二。第一,雖然每個人都會同意成績不是全部,但學習歷程、課外活動這些經歷,你有別人也有,且往往是拿蘋果比橘子,見仁見智。第二,要看穿擺在眼前可排序的成績事實,看到背後模糊抽象的能力潛質,是很難的。 有多難?難到連「專業的」都看不準的。 舉個真實的例子。很受歡迎的運動實境節目「全明星運動會」,每一季開始,選手先經歷測試賽,然後領隊(皆曾為專業運動員)選人進入自己的隊。以這一季來說,測試賽比100m賽跑、壘球擲遠、跳遠、50m游泳等四個項目,測試賽的成績可說是選手申請入隊的「成績單」。我們先來看男子選手的成績單: 現在,請你做一件事:從這18位選手中選出你心目中的前三名人選。 你的選人策略是什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四項成績平均或加權平均,得到一個平均成績(類似學生成績單的GPA),從高到低排序,取前三名。這當然是一個方法,也是常見的方法,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比方說,你可能會挑到鴨子,但挑不到老鷹、獵豹或海豚(註1)。但如果你想「特殊選才」,只看四項中的某一項並加以排序,又會面臨要看「哪一項」的問題,以及掙扎其他項目的佼佼者必須割捨的問題。 要排序,勢必要將選手兩兩比較。請問,1號和2號選手,你會選誰?如果你的答案是1號,恭喜你,你的選擇和節目中的領隊一樣,但事後證明,2號選手的表現更好。那8號和2號選手,你會選誰?如果看整體數據8號好一些,但實際表現仍是2號較好。 也許你會說,2號的成績沒有反映他真正的實力,他的實力被低估了,所以不能只看成績。但當他拿出他的「多元表現」,你就能篤定地把他排在1號和8號的前面嗎?1號和8號也有「多元表現」啊!而且,他們的好成績真的很難被忽視啊! 你可能會發現,看成績就已經很難選了,再加上「多元表現」就更難選了。恭喜你體驗到大學教授選才的難處,因為運動選秀就跟大學選才是一樣的事。 女子選手的成績單如下: 同樣的,請選出你心目中的前三名。 在選手的兩兩比較中,請問,20號和22號選手,你會選誰?20號的數據相當亮眼,也是節目中領隊的優先人選,但實際表現遠不及22號。21號和29號選手呢?21號的數據完勝29號,因此也是節目中領隊一致的優先人選,但運動表現未必比29號好,在隊上其他方面的貢獻也不如29號。 所以,連專業的領隊也看走眼了。 既然選成績好的表現不一定比較好,乾脆反其道而行,選成績差的。如果這樣,那恭喜你,在節目第二季會錯過選秀前二名的選手,而他們也正是表現最好的二位。 選成績好的也不是,選成績不好的也不是,到底要怎麼選? 大學教授選學生,和專業運動員出身的領隊選選手,都是一樣的。領隊會被數據欺騙,大學教授也會被成績誤導。但從以上的例子可看出,成績在選才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成績為客觀數據,且可輕易排序,其他學習歷程等皆為主觀資料(拿蘋果比橘子),不易在教授的討論中達成共識。 或許在大學選才上,我們應該問:怎麼挑出具熱忱、動機、努力不懈、優秀心理素質、創造力等特質的學生?如果專業的教授們都覺得這很難判斷,那入學方式怎麼改都差異不大。 Michael Jordan當年NBA選秀也不是第一順位被選上的,而名人堂球員John Stockton更是同一年第16順位才被選上的! 伯樂不好當吧? (註1)有一天森林舉辦動物運動大賽,項目是跑步、游泳、飛行三項,每一項分數0到100分,100分為滿分,三項總分最高者得勝。冠軍跌破大家的眼鏡—是鴨子,每項各40分,總分120分。獵豹跑步100分但游泳、飛行0分,老鷹飛行100分但跑步、游泳0分,海豚游泳100分但跑步、飛行0分,總分皆100分,只能認負。

Posted in 百年樹人, 雜文散記 | Tagged , |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