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必看!期刊論文發表過程大公開

有鑑於初入門的博士生未必了解期刊論文的發表過程,以至於準備不足,花費許多冤枉時間,加上一般人只看得到別人已發表的漂亮成品,看不到或不了解背後的過程,特藉自己最近一篇剛發表的期刊論文,來說明一下這過程(註:電機資訊領域)。

研究過程的三個階段

一般來說,研究過程會經歷幾個階段:

(A) 投入研究 —> (B) 做出具發表價值的成果 —> (C) 成果被期刊發表

從(A)到(B),費時數月甚至數年,多數人都有認知和心理準備,不是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許多人不了解的是,從(B)到(C),亦費時數月甚至數年之久,與(A)到(B)的時間相當(甚至更久)。也就是說,經歷焚膏繼晷日以繼夜好不容易從(A)走到(B),感覺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其實才在半路而已。

未能繼續往終點線(C)邁進,是許多博士生常犯的錯誤之一。原因很多,例如:

  • 認為自己做出來的東西「不夠完美」,一直增添、修改、甚至推翻自己之前所做的東西。
  • 對於投稿沒有信心,害怕被評價或批評。
  • 對於將研究成果撰寫出來有困難(包含語言的因素),或是覺得研究的過程很有趣,但撰寫本身很無趣,於是一直拖延或逃避。
  • 低估了後半段路程—從(B)到(C)—的門檻和所需的時間。

關於這些問題,破解之道在於心態、經驗和準備:

  • 東西永遠有改進和延伸的空間,永遠等不到「完美」的那一天,何況自己心中的「完美」和別人(例如期刊編輯和審稿員)心中的「完美」,永遠是不一樣的,當審稿員對你的加倍投入、加倍自信與加倍完美潑冷水,你的失落感和自信心的打擊也只會加倍。
  • 指導教授的經驗與鼓勵,和專業的把關,或許可增加你的信心。
  • 寫作是博士學位訓練的一部分,無法逃避,但指導教授會給予協助。
  • 如果對於(B)到(C)的過程能多些了解和準備,或許可以走得順利些,這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B)到(C)的九個階段

從(B)到(C),大致可分為九個階段:

  1. 開始將研究成果撰寫成期刊論文,並與指導教授合作,修改再修改。
  2. 投稿至期刊。
  3. 經期刊編輯和(匿名)審稿員的審查,認為成果具發表價值,但需修改才能發表,編輯給予改稿的機會(例如:Major Revision)。
  4. 針對編輯和審稿員的意見改稿。
  5. 重投至同一個期刊。
  6. 期刊編輯和審稿員對於修改不完全滿意,編輯給予另一次的改稿機會(例如:Minor Revision)。
  7. 針對編輯和審稿員的意見改稿。
  8. 重投至同一個期刊。
  9. 期刊編輯和審稿員對於修改滿意,編輯接受這篇論文,論文將於期刊發表。

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和所需時間,大致如下:

  • 1—>2: 將研究的動機、方法、分析、結果、討論等以清楚的邏輯撰寫出來,由於過去教育階段寫作的訓練太少,多數學生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在此階段,通常指導教授會給予建議並幫忙修改,來回修改幾十次是常態。撰寫到能夠投稿的水平的所需時間因人而異,從數週到數月甚至數年不等,通常因經驗的累積而縮短。以第一次投稿的博士生來說,不考慮前述的心理障礙,半年到一年是合理的估計,甚至更久。(所需時間:一年
  • 2—>3: 從投稿到得知結果,所需時間因期刊而異,傳統的長篇期刊(例如IEEE Transactions)大約三個月左右,Open Access及短篇期刊大約一個月左右,我們姑且以傳統的長篇期刊為準。(所需時間:三個月
  • 3—>5: 編輯給予改稿的機會算是好消息,但通常第一輪改稿要做的工作相當多,包括跑新的模擬、做新的實驗、做新的分析、修改論文、解釋貢獻、釐清疑問、寫回覆報告(point-by-point response)等,所有工作要在期限內完成。(所需時間:二個月
  • 5—>6: 投稿出去後的審查時間,通常比2—>3要快一點。(所需時間:二~三個月
  • 6—>8: 基本上是重覆3—>5的過程,但第二輪改稿需要修改的部分已減少許多。(所需時間:一個月
  • 8—>9: 投稿出去後的審查時間,通常比5—>6要再快一點。(所需時間:一~二個月

加總以上,從1—>9的時間,也就是從(B)到(C)的時間,大約是一年九個月~一年十一個月,這是根據第一次投稿就順利且平均二輪改稿所做的估計。如果只經一輪改稿論文就被接受(即跳過6—>9),則大約是一年七個月~一年八個月;如果需要經過三輪改稿,或是投稿不順利需轉投至其他期刊,則更久。

實際的例子

以我自己最近一篇短篇期刊[1]為例,1—>2的過程,和學生來回修改大約花了三個月(篇幅較短,所花時間較少),經歷了十幾個版本的修改,最後得到的版本如下,並投稿至期刊:

2—>3期刊審稿期間大約一個月(短篇期刊審稿較快),3順利得到改稿機會,編輯和審稿員的意見總結如下:

  • 進一步解釋研究動機和貢獻。
  • 更清楚或補充解釋所提方法的細節。
  • 增加比較對象,更全面的討論和說明所提方法的優勢。

以上每一項對應的是一條條詳細的技術意見,針對這些意見,我們做論文的修改,包括:新增和修改模擬圖、增加比較對象、新增和修改討論、將動機解釋清楚、編修和精簡全部內容以在篇幅限制下容納新增的部分等。所做的改動以藍色標記,方便編輯和審稿員閱讀,例如:更新原本的模擬圖Fig. 3(修改後版本的Fig. 2)和討論、更新複雜度結果Table III、因篇幅刪除原本的系統圖Fig. 1等。修改後的版本如下:

所有針對編輯和審稿員意見所做的改動都在回覆報告裡逐條說明:

3—>5大約花費一個月左右,5重投至同一期刊,投稿二樣東西:修改後的論文,以及回覆報告。5—>6審稿期間大約一個月,6編輯認為需再改稿一次,編輯和審稿員的意見總結如下(由於是Minor Revision,意見已比3少很多):

  • 再補充解釋所提方法的細節。

針對這些意見,我們在論文中做一些補充說明,同時滿足頁數限制,所做的改動以藍色標記:

6—>8大約花費一個禮拜,8重投至同一期刊,與上一輪一樣,投稿修改後的論文以及回覆報告。8—>9審稿期間大約二個禮拜,9編輯接受這篇論文。

至此,走完(B)到(C)的過程,共費時七個月左右。

總結與建議

  • 勿低估(B)到(C)所需的時間,盡早了解(B)到(C)的過程,提升自己的心態和準備。
  • 文中所列從(B)到(C)常見的障礙,每一個我都見過真實的例子,需誠實面對自我並突破這些障礙(甚至是心魔)。
  • 從(B)到(C)的九個階段,多數博士生都停留在1的階段,應讓自己盡快進到2的階段,以免流於閉門造車。
  • 進到2的博士生,有一定比例3並不順利(投稿被拒絕),此時應採納外界寶貴的意見,盡快回到1繼續修改論文,並盡快再進到2(重投至另一期刊)。應避免論文就此擱置,或失去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 能夠走到3以後的階段,離最終論文發表的目標已邁進一大步,此時應把握機會,在改稿的期限內一鼓作氣。
  • 從(B)到(C)的每個階段都是跟指導教授密切合作的過程,這中間難免有意見不合或磨擦,這也是抵達(C)的門檻之一。但自己能掌握的就是把成果做好,通常指導教授都樂見其成。

[1] B.-J. Chen, R. Y. Chang, F.-T. Chien, and H. V. Poor, “Graph Neural Network-Based Joint Beamforming for Hybrid Relay an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ided Multiuser System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ume 12, number 10, pages 1811-1815, October 2023.

Posted in 百年樹人, 科學研究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研究策略,與時俱進,還是被迫改變?

因應少子化和大環境(見曾經滄海),我在研究策略上所做的調整:

1. 研究方向和論文寫作

過去很多時候研究方向和點子是老師和學生激盪出來的,非單方向指派,但現在這樣的情況較少,由於無法從學生的論文閱讀和報告中得到太多的資訊,自己閱讀論文、訂定研究題目和提出想法的比重大幅增加。

在論文寫作上,從寫稿、改稿到審稿回覆都必須事必躬親,不是說這些事以前不用做,差別在於程度和廣度。由於人數少,且多數工作必須自己來,只能聚焦在少數幾個題目。這樣做,發表慢是一定的,不能與十個博士生的團隊相提並論,但至少腳踏實地。

2. 投稿選擇和論文發表

在投稿的選擇上,我一向很少去計算和計較,從來不看SCI和IF(影響係數)這些指標,也不覺得發表一篇ICC/GLOBECOM會議論文會比發表一篇中等SCI期刊論文「吃虧」(在一些情況下,例如教師升等,發表SCI期刊論文可能較有利),總以將研究成果盡快分享出去為優先考量,且認為成果本身會發光。但現在這個時代有幾個現象,可能會影響我之後的決定。第一,在稿量爆炸的時代,很少有人耐心看完一篇論文,決定他是否引用這篇論文的,不是論文的內容,而是出處,只要出處不錯,甚至內容連看都沒看就引用了。第二,期刊和會議數量都太多,但專家審稿員的數量不會等量增加,即使是旗艦會議對於前50%的論文已沒有太大的鑑別力(見再問:審稿員的工作為何而做?),更不用說其他會議,以及許多期刊。第三,在旗艦會議發表的論文雖然能見度較高,但會議本身商業成份高於學術成份,keynote報告多由贊助大廠的CEO/CTO等擔當,內容亦偏重趨勢報告和公司置入,反倒是一些非旗艦會議有許多有趣的學術議題的keynote報告。

綜合這些現象,我會給「論文發表的出處」高於「論文發表的速度」的優先序,尤其當這二者有衝突的時候。我也會盡量只待在一些重點期刊和會議的圈子,投稿和審稿皆然,除非是非操之在己的情況(例如合作或邀稿)。雖然從知識分享的角度,我仍然認為論文發表的速度很重要,但反正現在既做不快也寫不快,就慢慢來吧!至於會議的選擇,最理想的情況是發表論文在旗艦會議,純參與(無論文發表)優質的特色會議,但在國科會規定要有論文才能出國參加會議的規定下,仍是個兩難。

3. 研究人力

過去研究人力幾乎都是我自己招聘的團隊,包括已畢業打算出國深造的研究助理,和博士後研究員,本國籍和外國籍(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國等)都有。現在因大環境的因素,包括:時代面(學生對職涯的想像和選擇改變、斜槓)、政策面(不再有研發替代役制度)、國際面(優秀的中國學生不會到台灣)、科技面(科技變化太快速、訊息太多、資訊碎片化)、就業面(台灣教職和研究職位少)、經濟面(台灣已不是經濟起飛的時代、高房價)等等,博士後研究員人數大減,研究助理人數減少,外籍人員幾乎不來台灣(過去來台外籍生人數第一名的馬來西亞,近年來台人數已大減)。短短幾年,研究團隊的樣貌已大不相同。

現在研究人力主要是大學生和碩士生,和大學端合作增加,共同指導在學的學生。許多同事過去一直都是這麼做,但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換。對於能有合作機會,我心存感謝。對於少數專職的研究助理,相較於過去,我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心力在每個人身上,例如補助出國開會和論文發表。

面對環境的變化和挑戰,只能保持彈性和樂觀,以上方向嘗試看看,走一步算一步。

Posted in 科學研究, 雜文散記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21: 不散的筵席

對於這趟旅程,訪問的、上學的,各自發表心得。大小兒子應我要求盡量以英文撰寫,我僅略微編輯。沒有人要求我,所以我寫中文。共分四個面向:School, Life, Travel, Reflections。

1. School

大兒子:

The school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we have in Taiwan. There is not really a “schedule”; our home-room teachers are in charge of it. And I love how their teacher can design their class and they can design their own assignment; but the lunch in school is worse than our school in Taiwan, that makes me a bit sad. I enjoyed our projects and works that we’ve done during my fifth grade.

After summer 2022, I went to middle school that’s for 6-8th graders, a new school, new schedule and new teachers. Also, we need to run between classes in 2 minutes, and classes start giving letter grades, using semesters for class’s length. We also have more work to do. I’m having fun with my new school, working hard on assignments, learning while working. I’ve made a good amount of progress in every subject. And I’d never forget about our concert, project, teachers and the whole school.

小兒子:

In Taiwan, between 40 minutes of teaching, students can have a break, but in the U.S. they don’t, they only have 30 minutes to play on the playground after lunch. In Taiwan for lunch, you have an empty box for lunch and an empty box for soup and fruit. In the U.S., you buy lunch and there are some choices that you could choose, like Hot lunch and Bagel bag. There are some drinks like juices, milks, ice creams, fruit punches, and waters. If you buy a hot lunch or bagel bag it will be $3.15. If you buy drinks it will be $1, only water $0.50. A hot lunch is the lunch for the day and it’s hot, usually. Bagel is my choice if I don’t like the hot lunch for the day.

My favorite subject in school is PE. I really like to play games like tag, dodgeball, soccer, hockey. I wish we could play baseball but the teacher didn’t say that we could. I like basketball too but I don’t like to play with children, because they will push you very hard, cheating, so that’s why I don’t like it.

我:

大學因疫情關閉了一年半左右,Fall 2021學期重新開放,但又遇到一波Omicron,因此真正回歸正軌大約是Fall 2022,訪問多少受影響,但所幸平安度過。工程系館位於學校邊陲,一樓有一間Cafe,賣些冷的三明治、生菜沙拉和熱湯,冬天時是個溫暖方便的選擇,當然附近外面也有不少餐廳。上課仍以傳統寫板書和投影片為主,相較起來,硬體設備不如USC,USC的工學院在20年前就有DEN(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一個相當先進的即時轉播老師上課和筆書的系統。學校網域可自由下載IEEE Xplore資料庫的論文,對研究極有助益,這本是研究單位該有的標準配備,中研院卻沒有,不是出不起錢,而是未將資源用在刀口上。

2. Life

大兒子:

In Taipei, we have subways and buses to take us everywhere, but we don’t have those here in Princeton, so how do we go to different places? That’s actually a big question. We often use Uber for grocery shopping and we often walk. It’s not that hard if you try because we have cool and fresh air and paths for people to walk, that’s something I like. But I still like how we have subways and buses in Taipei. It’s very useful and helpful, and you don’t need to walk that much.

小兒子:

I liked to play some games in Taiwan, a lot of them were too big, so we can’t bring them to the U.S., we also can’t bring them back to Taiwan. In the U.S., I also got some fun toys, but I played them a lot already, so it’s kind of boring. In Taiwan we have a lot of toys, so I can play something first and then another, so that I would not be bored.

我:

普林斯頓生活花費很高,尤其是住的花費,有屋者每年繳很高的房屋稅(property tax),其中大約一半用在中小學的教育開支。高額的房屋稅轉嫁到租屋者,因此房租也相當貴,不輸南加州。食的花費在美國普林斯頓19: 見山又是山分享過。行的花費也不少,因為搭了不下百次的Uber/Lyft,加上幾次租車的費用。在美國生活,要習慣獨立自主、能自得其樂,喜歡串門子、東家長西家短、樓下就有便利商店、走幾步路就有好幾間餐廳的都市人,可能不適合。

3. Travel

大兒子:

Niagara Falls: I’ve heard that it’s beautiful and it’s huge, and it’s true. It’s at the border of the US and Canada. It includes the state park path for you to walk around it, and it’s a fantastic view from the top and the bottom. It’s amazing to see the beauty of water. It has boats you can travel on, and be prepared to get wet and have fun with water!

Baseball: Baseball is my favorite sport, and I couldn’t believe that I had some chances to watch the games with teams I’ve heard of. Even though the team I cheered for lost, that’s okay, I still enjoyed the whole thing. I remember the excitement and those “Let’s go!” and “Come on!” moments. We yelled and screamed during the game.

Statue of Liberty: Statue of Liberty is a famous place in New York. I’m really amazed at how the inside looks like, how big and tall it is; but unfortunately, we can’t go to the very top inside. It would have been really fun to look at the top inside instead of outside. Also, I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I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Art Museums: It could be boring for some people, but not for me. I love how artists work hard, have their own ideas, spend their time working on art, and create their own unique beautiful artworks.

小兒子:

Niagara Falls: We went to Niagara Falls during summer break. We all thought that it won’t be that wet if you go on the boat, but when we got on the boat it’s like a bucket of water dumped on us, and kept dumping until we got down. Then we went to walk on a trail. It is like water dumping on you too. The trail ends really fast so we have to go back. When we finished, we changed our shoes, then walked back to Hampton Inn, and when we finished changing in Hampton Inn, we walked back to Niagara Falls to take some pictures.

US Open: We went to the US Open during August during summer break. I did play some tennis too, I played on Court 14. I saw Carlos Alcaraz practice, and I saw Daniil Medvedev practice too. I also saw Andrey Rublev practice with Taylor Fritz. In a court I saw some children that know a little bit of the skills.

Coney Island: We went to Coney Island during summer break, and we played rides. The first ride we played was Twist and Shout, the second ride Roller Coaster, the third Bumper Cars. In Bumper Cars I’m not tall enough to be in the car, so my mom rode with me. After that we played Twist and Shout again. I kind of wanted to play in the water at the beach, but we didn’t bring any swimsuits, so we couldn’t go into the water. It was really fun with the rides that we had played. I saw some adults playing Twist and Shout, but that Twist and Shout was WAY more scary than the Twist and Shout we’ve played, and those adults looked like they were VERY scared!

我:

租車花了不少錢,但看到平常沒車坐的大小兒子期待租到什麼車的眼神,也就值得了。

4. Reflections

大兒子:

We have English class in Taiwan and I have been learning for about 4 years before I came here, but I didn’t make any progress. Why? Because it’s a “subject”! It’s not something useful that you’ll use in your daily life; you only use it in English class. Also, teachers use Chinese to teach students, so of course we didn’t learn English! I think teachers in Taiwan should speak more English during class, and watch useful videos with students. Because if you only learn things from the textbook, you would learn a bunch of unuseful things.

小兒子:

I like that the U.S. has less homework, but I don’t really like that homework is too easy for me. That will be too boring. In Taiwan we have harder homework and more homework. I like to have PE in Taiwan. In Taiwan I’m lucky, I have a teacher that we need to do some jump ropes first, and if we do it well, we can play tag or dodgeball.

我:

訪問的系所近幾年有幾位新聘的外國籍(含中國籍)助理教授,訪問學者、博士後研究員和博士生人數也相當多,反之台灣人數很少。有機會應多補助和鼓勵台灣學者和學生出國念書、訪問或研究,提升視野和研究能量,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和能見度。

但台灣的文化氛圍,對於公費補助出國的人,總是另眼看待,處處防著,骨子裡沒那麼鼓勵的,總覺得是出國玩。這次我的來回機票自己貼了不少錢,就是以防弊為出發點和欠缺彈性的規定的受害者,疫情期間機票費高漲(核定補助的時間點在新冠疫情之前)、最直捷航程往往不只一種(圖1)、核定清單載明機票費可由其他項目流用報支等事實,都不能動搖補助單位的決心。

圖1:離普林斯頓最近的機場Newark Liberty International Airport沒有直飛台北,必須經美西的洛杉磯或舊金山轉機到台北,或是花二倍的車程到較遠的John F. 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直飛台北,二者都是常見的最直捷航程且花費相當,但補助單位卻只認定後者(來源:Google Flights)

出國補助金額與當地生活物價水平有相當差距,以及諸多的設防與限制,都與鼓勵出國背道而馳。更不用說出國去港澳陸的複雜手續,等於變相不鼓勵去該地區,形同畫地自限,但倒是很政治正確。

在國外看到他國學者研究產出數量和品質均優,其來有自,絕非其個人有三頭六臂,而是整個體制和環境的促成。相較之下,台灣的現況是缺乏博士生,碩士生大量向上移動至頂大而動機程度差異極大,研究主力延伸至大學生,如何跟國外由博士後研究員和博士生組成的團隊競爭?未來少子化情況只會每下愈況,研究事倍功半,苟延殘喘,看不到緩解的辦法,亦不受重視,或狗吠火車,無能為力。

圖2:中央研究院延聘博士後研究申請人數,幾乎每年遞減,短短六年(2017-2023)近乎砍半(181到95),為維持接近的通過數,錄取率愈來愈高(來源:https://daais.sinica.edu.tw/posts/30906)

訪問的系所開課的教授來自世界各地,旁聽上課有一心得。許多教授英文同樣不是母語,但在美國用英文上課,會受到環境的正面激勵,形成語言層面教學相長的正向循環。且因出自於溝通上的必要性,做起來非常自然。反之在台灣,大學教師被迫用英文上課,較難從同學和整體環境得到正面激勵和回饋,難以形成正向循環,教師和學生皆難以在此過程中受惠,甚至雙方皆覺此舉刻意或略顯尷尬,因此成效不彰。現在又在推行雙語政策,且常以新加坡為範例(但新加坡已在檢討其政策,因華語程度低落),然不論是新加坡或印度,皆有其歷史背景,或是多元種族溝通上的必要性。為推雙語而推雙語,不如創造真正需要雙語的環境,較能事半功倍。新加坡和美國等國都以加速簽證辦理和高薪吸引專業人才移民,台灣相較仍落後甚多。如果移民夠多,除部分解決勞動人力不足和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創造台灣成為「真正需要雙語」的環境。移民的來源不應只局限於東南亞國家,歐美先進國家(含英語系國家)更應是積極爭取的對象,才能讓台灣整體環境在語言層面提升。要吸引歐美先進國家人才,不是向他們的語言文化靠攏,而是自信的宣揚自己的語言文化甚至居住、就業、就醫環境,令其嚮往、慕名而來台灣工作和居住。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20: 一日小球迷

自從疫情趨緩,2022年秋季班開始普林斯頓大學校園的活動就多了起來,包括各類球賽和表演,有些活動甚至教職員可以拿免費的票。雖然我平常沒有在關注大學聯盟的比賽,但抱著湊熱鬧和體驗的心態,拉著其他三個人,當起一日(小)球迷。

1. 美式足球,普林斯頓大學 vs. 布朗大學,2022年10月14日

美國四大職業運動之一的美式足球,在台灣不論看熱鬧或看門道的人都不多。離我們最近的職業球隊是費城老鷹隊(Philadelphia Eagles),屬國聯東區的球隊,今年還打進超級盃(Super Bowl),是一支強隊。普林斯頓大學的美式足球似乎也不弱,在大學聯盟裡2022年戰績八勝二敗,在對布朗大學的這場比賽前已開季四連勝,分別贏了Stetson University (9月17日)、Lehigh University (9月24日)、Columbia University (10月1日)、Lafayette College (10月8日),其中還有幾場比賽以懸殊比數獲勝。這場比賽在Powers Field at Princeton Stadium舉行,普林斯頓大學是主隊,布朗大學是客隊。這場比賽是Faculty & Staff Night,教職員(包括訪問學者)可以拿免費的球票(平時的票價是大人$15,小孩$12)。比賽由樂隊表演和主隊隊員進場的煙火開場,大小兒子大致了解規則,算是看得懂,再加上看球場五千多名觀眾的反應也大概知道情勢。我們坐在客隊的觀眾席,所以當周遭的球迷開始鼓噪的時候,就是普林斯頓大學失誤或落後的時候,但這樣的時候不太多。

由於是晚上的比賽,為免回家太晚,我們看完上半場普林斯頓大學以14比10小幅領先後就離開了。回家後得知,普林斯頓大學終場以35比19獲勝,拿下開季五連勝。

2. 男子籃球,普林斯頓大學 vs. 哈佛大學,2022年12月31日

在2022年的最後一天,我們自己買票去看這場籃球賽(票價一樣是大人$15,小孩$12),當做是另類的跨年吧!這場比賽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的Jadwin Gymnasium室內體育館舉行,這個場館是可舉辦籃球、網球、壁球、擊劍、賽跑等多項體育賽事的多功能場地,參觀這個體育館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由於是下午的比賽,我們把整場比賽看完了(自己買票若先離場也會覺得不划算)。普林斯頓大學和這次的對手哈佛大學,在這場比賽前的戰績平分秋色,前者九勝四敗,後者九勝五敗,二方勢均力敵,皆志在必得。賽前二隊球員在場上練球,然後由一個十一歲的小女生唱國歌拉開序幕,一點鐘比賽準時開始。

大學男子籃球只分上、下半場,不像NBA分四節。上半場結束哈佛大學暫以31比30領先一分,經過中場休息一段小學生打擊樂的表演,兩隊下半場回來仍然呈現拉鋸,最終普林斯頓大學以69比66險勝。

比賽中暫停或休息的時間,攝影師喜歡捕捉觀眾,看到自己被大螢幕特寫的大人小孩,都很大方的開始「跳舞」。一位坐在對面的男子,看到自己出現在大螢幕上,立刻當起DJ來,一手做刮唱盤的動作,一手扶著全罩式耳機,陶醉在自己「播放」的音樂裡,真的有夠爆笑!而坐在我們座位前二排的另一位男子,顯然是普林斯頓大學籃球隊的忠實(或瘋狂)球迷,不時向坐在附近的哈佛大學支持者叫囂,火藥味十足。這是球賽的一些小插曲。

ps1. 這場比賽ESPN有轉播。

ps2. 今(2023)年2月25日,普林斯頓大學作客哈佛大學,二軍再度交鋒,主客易位,仍是由普林斯頓大學險勝,58比56。看來哈佛大學繼林書豪之後要再有球員進入NBA,可不容易。

3. 男子袋棍球(Lacrosse),普林斯頓大學 vs. 耶魯大學,2023年3月25日

袋棍球又稱長曲棍球或棍網球,但其實就算說了在台灣也沒多少人知道。這場比賽和去年那場美式足球比賽一樣,也是Faculty & Staff Day,由於從沒看過這項球類比賽,又是在一個沒去過的球場(Sherrerd Field at Class of 1952 Stadium),興奮地早早拿了免費球票,還研究了比賽規則,可惜當天天公不作美,只好作罷,但比賽仍照常舉行,最後普林斯頓大學贏了,比數23比10,今年目前戰績三勝四敗。

(以上內容不是由ChatGPT生成)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數字會說話: 大學學測統計數據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的統計數據,都公佈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網站,這幾天研究了一下,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們以111學年度學測的國文、英文、數學A這三科為例,這三科滿分各為100分。

1. 級分、級距、級分人數分佈

為了不讓學生計較0.1分的差別(官方說法),捨棄原始分數改採「級分制」,將原始分數區間(0到100分)分為15級,將原始分數換算成級分,每科最高是15級分,最低是0級分,但只有原始分數為0分或缺考者為0級分,只要原始分數有分數則至少為1級分。

級分的級距是怎麼決定的?將原始分數前1%的考生的原始分數平均,再除以15,取到小數第五位,即為級距。如圖1所示,國文的級距是5.34000,代表國文科原始分數前1%的考生的平均原始分數是5.34000 * 15 = 80.1分;數學A的級距是5.56133,代表數學科原始分數前1%的考生的平均原始分數是5.56133 * 15 = 83.42分。這分數可看成是該科的「考生高分天花板」,以數學A為例,從「考生高分天花板」83.42往下算一個級距,即83.42 – 5.56133 = 77.86,就是數學科15級分的最低原始分數,因此原始分數從77.86到「真正高分天花板」100分的考生都屬於15級分。從14級分以下,每級分的分數區間就剛好是5.56133分,即級距。

圖1:原始分數和級分對照表(來源:大考中心)

我們發現,每級的分數區間是固定(等距)的,除了15級分以外,但級距不是固定的,每科的級距可能不一樣。如果每科都直接將「真正高分天花板」100分除以15得到固定級距6.66667,並以此等距分為15級(原始分數93.33334到100分的人為15級分,原始分數86.66667到93.33334分的人為14級分,以此類推),將可能發生當題目偏難大家分數都偏低的時候,落在15、14級分的人非常少的情況。

圖1中,國文是國英數三科中級距最小的,也就是說,國文的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是三科裡面最低的。這麼說,國文是三科裡面題目最難的?不盡然。圖2是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累計表,可以看到,國文的15級分(原始分數74.76到100分)的人數百分比是2.47%(2807人),而數學A的15級分加上14級分(原始分數72.30到100分)的人數百分比是1.97%(1571人),數學A考72.30分以上的人還比國文考74.76分以上的人少了快一半。

圖2: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累計表(來源:大考中心)

進一步看整個級分人數的百分比分佈圖(圖3),國文和數學A都呈現類似skewed normal distribution,但是一個平均值偏右(國文),一個平均值偏左(數學A)。顯然,數學A題目是比國文難的,因為考生的原始分數和級分都偏低。

圖3: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分佈圖(來源:大考中心)

為何數學A的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83.42分)卻比國文的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80.1分)高?或許可以這麼說,因為數學的前1%高分群的分數分佈較廣,有(少數)考95分的,也有(多數)考78到80分的,前者這些「高分中的高分」將前1%高分群的平均分數拉高;而國文的1%高分群的分數分佈較集中,大幅領先的人較少,多數在平均分數80.1分附近。

這點可由圖2得到驗證。圖2中,數學A拿15級分(原始分數77.86到100分)的人只有0.99%,比1%還少,怎麼回事?明明前1%的考生的平均原始分數是83.42分?關鍵就在於剛剛所說的,就好像將世界財富前1%的人的財富平均的話,這數字會被「有錢中的有錢」的比爾蓋茲給拉高一樣。

的確數學是比國文要容易創造這種分佈的,有高手中的高手再難的數學題目仍考不倒他,但國文的差異不會如此大。不過,換算成級分,不就看不出這些「高手中的高手」了?但大學端就希望能找到這些人啊!同樣是15級分,原始分數卻可能有78分和100分的差別!

2. 題目難易度、鑑別度

若要更精確的看題目的難易度,和題目是否有鑑別度,要把每個題目抓出來看,並看幾個指標:答對率P值(難度)、鑑別度D值、誘答力。答對率P值是全體到考考生的答對率,鑑別度D值是高分組(前33%)考生答對率減掉低分組(後33%)考生答對率,誘答力是不正確選項吸引考生選答的程度。答對率P值愈大,題目愈容易,反之愈困難;鑑別度D值愈大,題目愈能鑑別學生程度高低,反之愈不能(一般而言,D值40%以上代表題目設計優良,D值愈接近0代表題目設計不良,D值小於0代表題目設計不當);誘答力較不易量化,但它可包含在鑑別度內(一般而言,誘答力降低,鑑別度會降低)。

圖4:試題答對率和鑑別度分佈圖(來源:大考中心)

圖4是答對率P值和鑑別度D值的分佈圖,每一個藍色的點代表該科的一個題目。比較國文和數學A,明顯可看出數學A試題的答對率P值偏低,沒有任何一題的答對率P值超過60%,代表題目較難。國文有答對率P值89、86、84的題目,也有答對率P值18、27、29的題目,似乎題目有難有易,但如果看鑑別度D值,國文科試題的鑑別度D值都不高,超過40%以上的並不多,代表題目鑑別度不夠好,沒有做出前33%考生和後33%考生分數的差異,簡單說,難題不論程度好壞都不太會,易題不論程度好壞幾乎都會。最極端的情況就是:難題所有人都答錯,易題所有人都答對,這二種情況該題目的鑑別度D值都等於0(一個考倒所有考生的題目,和完全送分的題目,都不是有鑑別度的好題目)。

相反的,數學A雖然整體題目偏難,但題目的鑑別度D值在40%以上的有近一半,代表有一半的「難題」是有鑑別力的(程度好的仍有機會答對),但有其他五題的答對率P值很低且鑑別度D值也很低(最極端的一題答對率P值5、鑑別度D值12),就屬於比較沒有鑑別力的難題。

前面提到鑑別度D值小於0代表題目設計不當,國文英文數學A沒有出現此情況,但社會科有一題就出現此情況(圖5圈選處),該題的答對率P值17,鑑別度D值-13,代表該題程度好的考生較容易答錯,程度差的考生較容易答對(後33%考生比前33%考生的答對率高13%)!

圖5:試題答對率和鑑別度分佈圖(社會科)(來源:大考中心)

PS: 話說我算是學測的元老(資深白老鼠),當年以推薦甄試進入清大電機系,是系上的第一屆,那時候不論高中或大學端的甄試名額都很少,我就讀的高中全校只有三個台大電機系名額、三個清大電機系名額。後來的制度發展軌跡不甚清楚,只知道名字一改再改:「甄試」變「學測」,「聯考」變「指考」又變「分科」,「高標低標」變「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其實,需要口試的甄試和完全以筆試為主的聯考,就是入學方式最主要的區隔,在這上面做的一些計分或制度上的變化或調整都差異不大。尤其現在自己站在審查委員的角度,更能理解在資料審查和簡短面試的過程中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怕的是,最後仍由那愚蠢的數字決定一切。

相關文章:大學選才就像運動選秀

Posted in 百年樹人,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9: 見山又是山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

最近一篇台積電美國擴廠員工眷屬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引起廣大迴響,文章大致上說,舉家搬遷到美國後才發現食衣住行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公司未提供該有的福利責無旁貸云云。

姑且不論原文中對公司的批判,本來在美國生活就不是一般台灣人所想像的。當沒有距離時就不再有朦朧美,當在國外時月亮也就沒有比較圓。

看我過去此系列的分享,可能也會有美好的錯覺吧?就跟社群媒體上大多數的文章一樣,報喜不報憂,看多了只會讓人顧影自憐、懷疑人生。

於是,這篇文章來平衡報導一下,也算是功德一件。

我沒有要詳細分析太平洋兩岸的差異,僅單純從這一年左右以來的經驗說起。既然過去我「得」講得多一些,這次就講「失」的部分吧。

首先是荷包。美國物價高,房租貴,疫情後又漲了許多,台積電員工眷屬的文章說他們的二房公寓月租是美金二千五,我們的房租比這還高,國科會每個月的補助不到房租的一半。生活費高,每次去超市採買花費美金三百多塊(折合台幣一萬塊)是基本的,而這還只是一個禮拜自己下廚的食材開銷。想買台灣的食物(例如沖泡包),這裡的亞洲超市美東的價錢是台灣全聯的二倍半。如果外食,最簡單的三明治漢堡一個人要十塊美金,如果是坐下來點餐的餐廳,午餐含小費一個人至少15-20塊美金,晚餐更多。

我和老婆晚上時常要和台灣視訊會議,如果會議是台灣的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在美東就是前一天的晚上八點到十一點,或九點到十二點(日光節約時間會將時間調快一小時),這時候就要早早安頓小孩,或是讓他們自己去睡覺。開完會頭腦常有思緒還在進行,影響睡眠。老婆有時候要配合公司參加台灣下午時間的會議,這時就得熬夜到凌晨三四點,對健康多少有影響。她開完會準備就寢時,我也經常會醒,隔天早上我仍要代班早起做早餐和準備小孩出門上學等工作。

小孩在美國經常感冒,以前在台灣很少感冒的,不知是否跟美國充斥著身體不熟悉的病毒,或戴不戴口罩有關。這學期以來,說感冒的時候比沒感冒的時候還多,一點也不為過。一旦感冒都拖很久才好,看醫生又不便,而且根據我以前在美國看感冒的經驗,如果是病毒引起的感冒,醫生會叫你回家休息,一個禮拜左右自然會好,所以除非很嚴重,能不看醫生就不看醫生,但一直會有不知道是什麼狀況的心理壓力(就算驗了不是 COVID)。有一次小兒子實在咳太久,什麼偏方能用的都用上了,熱梨子、蒸洋蔥、生大蒜、蜂蜜、鹽水漱口,仍不見起色,拖了一個多禮拜,在一個禮拜六的早上我打電話到診所,線上等了二十分鐘後終於接通,得知禮拜六只有特別和緊急門診,診所給了一些建議就結束了,幸好到禮拜一的時候小兒子的狀況好轉了不少,後來也就沒去診所。

如果家裡有人感冒,為避免交叉傳染(但其實還是互相傳染了好幾次),晚上會改變睡覺的安排。正常的時候,大小兒子睡同一間房間,早早就寢,我在另一間房間視訊,老婆在客廳視訊,基本上互不干擾。當大小兒子必須分開睡的時候,我只能讓出房間,於是他們就寢後我和老婆的視訊會議都只能在客廳進行,也因此難免互相干擾,只能盡量在時間上錯開。小孩佔據了二間房間,我們睡哪?老婆跟跑到我們房間睡的「健康的」兒子一起睡,我睡客廳沙發或房間地上。沙發雖然較舒服,但冬天的時候暖氣往樓上跑,一樓的客廳實在太冷,睡沙發冷醒過好多次,還不如睡溫暖的房間硬地板。大小兒子體貼老爸,皆自告奮勇輪流睡過地板,讓我睡床。

美國沒有全民健保,medical, dental, vision(醫療、牙科、眼科)等保險都要自己買,而且是分開買。我們只買了「以防生一次病就破產」的醫療保險,沒有買「沒有迫切性」的牙科和眼科保險,因此大小兒子一年多來沒看過牙科和眼科,回台灣如果發現蛀牙或近視加深都不會太意外。

租房子裝備陽春,非久住一切從簡。我的「工作室」是由一個兩層的抽屜櫃(這就是桌子了),和一張沒有靠背、四分之一披薩形狀的椅子組成。抽屜櫃沒辦法讓腳往前伸,只能盤腿或兩腳張開。抽屜櫃上面放一台筆記型電腦,差不多就佔了一半的空間。由於這張「桌子」的高度和設計都不符合人體工學,長期在有意無意姿勢不良的情況下工作造成了我腰痛的問題。然而幾篇論文、自己從頭寫到尾的期刊審稿回覆等,都是在這個「工作室」完成的。

我們沒有車(美國普林斯頓17: 沒車的日子),因此生活也許也不像一般人所想像或憧憬的美式生活。

美國校園槍擊頻傳,一直是個隱憂。今年二月的密西根州立大學槍擊案,凶手來自紐澤西州Trenton市附近的一個鎮,距離普林斯頓車程20分鐘。證據顯示凶手可能曾計畫於當地犯案,因此該鎮的學區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案發後全學區停課一天,雖然普林斯頓學區沒有立即的危險,但我們仍收到學校通知,作為預防措施將加強維安等等。今年一月時,學校也曾收到社群媒體上散播的潛在威脅,作為預防措施,學校決定啟動在校師生進行原地避難(shelter-in-place),鎖上所有教室的門,保持走廊空曠。後來經警方調查後,確認沒有立即威脅,原地避難於一個多小時後解除。

還有其餘許多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的挑戰,不足為外人道也。

美國很大,亞利桑那和紐澤西也許不盡相同,但生活上許多挑戰類似。當在台灣覺得 The moon is rounder abroad 時,或許 The sun shines brighter on your side。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Happy Chinese New Year 2023!

繼2021年的賀歲短片後,睽違二年,國際級製作團隊推出新的賀歲影片囉,提供大家看周星馳以外的選擇,影片由原班人馬打造:

聲音:大兒子、小兒子
動畫:大兒子
發想 & 劇本:本人、大兒子
打雜 & 打飯 & 啦啦隊:老婆

和2021年的影片相比:1) 台詞變多了,2) 有新的「動畫特效」,3) 我沒有做英語教學或技術指導,也沒有掌握進度和成果。

劇本點子受美國普林斯頓15: 無課本教室啟發。

希望在苦悶的疫情時代,影片能帶給大家一些歡樂和幸福的過年氣氛!(直接從二年前的話複製,怎麼疫情還沒有結束…)

Happy Chinese New Year!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WxYPMU3qU-4

Posted in 親子生活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8: 英語成績單

「在美國念小學一年,是不是英文就會很溜?」關於這個問題,提供一點我們的「實驗結果」。

先說明一下大小兒子的背景:在台灣成長就學,除了上公立小學課堂(無用)的英文課以外,沒有上任何安親班或補習班的英文課(我們走放牛吃草風),也沒有在家由優秀的老爸或老媽每天特訓(因為我們家沒有),幾乎是在沒什麼基礎的情況下直接空降美國小學從對應的年級開始念。

現在離我們初來美國正好一年左右,或許可藉這學期做的語言測驗和最近收到的期初成績單檢視在美國念書一整年後的英文程度。

大兒子在這學期初做了一個測驗,是紐澤西州對學生英文、數學等能力的標準評量(New Jersey Start Strong Assessment),學校每個同學都要做的。以英文測驗而言,評量分二部分,每個部分滿分10分,總分20分。評量結果分三個等級:總分0到7分為Level 1(Strong Support May Be Needed 非常需要幫助)、總分8到10分為Level 2(Some Support May Be Needed 有時需要幫助)、總分11到20分為Level 3(Less Support May Be Needed 不太需要幫助)。二個部分評量的能力為:

第一部分:Reading Literature: Demonstrate comprehension and draw evidence from reading literary text.(閱讀純文學:展現理解力和從文章中找尋線索)

In this section, students were asked to:(這部分學生要做的是:)

  • quote examples from a literary passage to explain the text(引用文章中的例子來解釋)
  • identify a theme of the passage(找出段落的主題)
  • compare and contrast characters or events(比較和對比人物或事件)
  • expla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解釋文章的架構)
  •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context(理解單字和片語在上下文裡的意思)

第二部分:Reading Information: Demonstrate comprehension and draw evidence from reading informational text.(閱讀資訊類文章:展現理解力和從文章中找尋線索)

In this section, students were asked to:(這部分學生要做的是:)

  • quote examples from an informational passage to explain the text(引用資訊類文章中的例子來解釋)
  • describ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vents in the passage(描述文章中事件間的關聯)
  • explain how the author supports specific points in the passage(說明作者如何闡述特定觀點)
  • identify which reasons and evidence support specific points in the passage(找出支持文章中特定觀點的理由和佐證)
  •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context(理解單字和片語在上下文裡的意思)

大兒子第一部分拿到的分數是6,第二部分拿到的分數是1,總分7,屬於Level 1(Strong Support May Be Needed 非常需要幫助)。

我沒看過這測驗的題目,但從欲評量的能力的描述來看,除了字面的理解外,還有上下文的理解,需要消化後更深入的邏輯思考,感覺不是很容易,尤其是第二部分,即使是母語人士應該也未必做得很好。根據2020年的統計,這個英文測驗全紐澤西州小學五年級的平均,有29%為Level 1,24%為Level 2,46%為Level 3(因四捨五入的關係加總與100%略有出入)。

這讓人聯想到當年考GRE考試,在英語能力和母語人士不對等的情況下,仍考到還不錯的成績,也算不容易。同樣的,現在我覺得大兒子這個成績已經很好了(第一部分可是及格呢!)。

從這些評量面向的描述也可了解到,英文能力不只是口語對話的能力,更不僅止於小朋友之間打鬧玩樂的「語言能力」。由於台灣人普遍缺乏英文深層的能力,因此只能糾結在「口音」這個表面特徵上,就像不懂車的人只能看車子的外型和顏色一樣。如果你去問真正在國外生活工作多年的人,十個有九個會說口音不重要。

除了這個標準評量,大兒子最近也拿到進入Middle School後的第一份成績單,其他科目不在此介紹,跟英文相關的有二門課,一是和其他同學一起上的英文課,一是只有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上的ESL課。這二門課大兒子在Quarter 1 (Q1)的成績都是A,老師的評語分別為:Is diligent and cooperative. Displays interest, enthusiasm, and effort.(認真、合作,展現出興趣、熱情和努力)和Helpful to teacher and other students. Makes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class discussions.(協助老師和同學,貢獻於課堂討論)。所以,雖然英語能力仍落後,但該做的作業都有做,該交的作業都有交,也努力了,這樣就夠了。

小兒子在這學期初也做過英語評量(不同系統),聽說讀寫的平均分數為2.0,母語同學分數大約落在4.5-6,因此學校建議繼續上ESL課。

小兒子最近也拿到小學三年級的期初成績單,項目跟美國普林斯頓11: 期中成績單介紹的類似,包含英語、自然、社會等十個科目,只是科目評分的細項隨著年級不同而有不同,以反映年級水準和年級學習內容。評分方式一樣,分為E(student Exceeds grade-level standards 超越年級水準)、M(student consistently Meets grade-level standards 年級水準)、P(student exhibits Progress towards grade-level standards 接近年級水準)、ND(student Needs to Develop skills to meet grade-level standards 努力達到年級水準)四個等級,以及尚無法評分或尚未評分的NA(Not yet Assessed)。

英語科目的評量指標和成績如下(我刻意不翻譯,一來翻譯很累,二來讓大人理解,如果自己都看得很吃力或很想跳過,應該可同理小朋友所面對的挑戰):

  1. Reading
    1. Fundamental and Language Skills
      • Knows and applies grade-level phonics and word-analysis skills. (M)
      • Reads with grade-level fluency and accuracy. (M)
    2. Key Ideas and Details
      • Using the text, asks and answers questions to demonst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P)
      • Provides key details to support the main idea of a text or the central message in a story. (NA)
      • Using the language of time, sequence and cause/effec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 among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scientific ideas or concepts. (NA)
      • Describes the characters in a story and explains how their actions contribute to the sequence of events. (M)
    3. Craft and Structure
      • Determines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phrases as they are used in a text, distinguishing literal from nonliteral language. (P)
      • Using text features, can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parts of a story with terms such as chapter, scene, or stanza. (NA)
      • Distinguishes one’s own point of view from that of the narrator or characters in literature, or from the author of informational text. (M)
    4.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Ideas
      • Uses information from text features (illustrations, photographs, maps) to demonstrate understanding. (P)
      • Describes the logical connection (e.g. comparison, cause/effect, sequence) between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in a text. (P)
      • Analyzes and reflects on how two or more texts address similar themes or topics. (M)
  1. Writing
    1. Text Types and Purposes
      • Composes arguments to support claims with relevant and sufficient evidence. (NA)
      • Composes informative/explanatory texts to examine a topic and convey ideas and information clearly. (NA)
      • Composes narratives to develop real or imagined experiences using effective technique, details, and structure. (M)
    2.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riting
      • Develops and strengthens writing, as needed, by planning, revising, editing, or rewriting. (M)
      • Uses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internet) to produce and publish writing. (M)
    3. Research to Build and Present Knowledge
      • Conducts shorter research projects, demonstra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a specific subject. (P)
      • Collects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print and digital sources, assesses credibility, and integrates information in own words. (P)
  1. Speaking and Listening
    1. Comprehension and Collaboration
      • Engages effectively in a range of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s with diverse partners, expressing own thoughts and building on others’ ideas. (M)
      • Determines the main ideas and supporting details of a text read aloud or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diverse media and formats. (P)
      • Asks and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information from a speaker, offering appropriate elaboration. (M)

可以看到,小兒子拿到蠻多P的,但我們覺得已經很好了,光是Reads with grade-level fluency and accuracy.拿M就值得放鞭炮了(雖然我們懷疑老師有灌水)。

總之,以我們的例子而言,在美國上學一年,英語程度和母語同學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或許有些天資聰穎的小孩經過一年洗禮後英語就突飛猛進(的確聽過這樣的例子),但這是我們真實的情況。那又何妨?還是老話一句:每天開開心心上學,也就夠了。

(開開心心上學可不是理所當然的,大兒子最近學校活動多,為了跟上進度可能壓力較大,也可能是游泳課著了涼,感冒了,幸好遇到週末只請了一天假,但全家仍辛苦了一個禮拜,希望耶誕節前可以回歸正軌。)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7: 沒車的日子

很多人知道我在台灣沒有汽車的時候都很訝異,經常會問「為什麼?」或「Why not?」,尤其知道我有小孩時就更詫異了:推嬰兒車怎麼坐公車?(可以)怎麼坐火車?(可以)怎麼坐捷運?(可以)怎麼去這去那?(就搭公車火車和捷運)或許台北大眾運輸便捷且塞車嚴重,能理解開車不是必要,但美國地廣人稀,除了少數大城市外,許多地方沒車哪兒都去不了,如果連在美國都能沒有車,就真令人匪夷所思了。

叔叔有練過,在美國普林斯頓沒有車過了一年。

話說我在洛杉磯念書時是有車的,但那時待的時間久,而且是在台北生活之前(去洛杉磯之前我沒住過台北)。或許台北養成的習慣加上相對短期的訪問,讓我不想、也覺得有機會不買車吧!

但普林斯頓可不像紐約或波士頓有發達的大眾運輸系統,我是怎麼在沒有大眾運輸的普林斯頓過一年的?或許可供未來計畫短期到美國遊學、訪問、交換、念語言學校的人參考。

* * *

普林斯頓大眾運輸不是完全沒有的,但是以定點、少班次、跨城市的中長途交通工具為主,例如 NJ Transit 火車,紅線(Northeast Corridor Line)有支線到 Princeton Station,這站就位於普林斯頓大學校區內,從這裡可以搭火車到紐澤西州其他城市,以及紐約市。要去紐約,除了火車外還有 Coach USA 巴士可搭,可在普林斯頓大學校區的 Palmer Square (Nassau St & Witherspoon St) 搭車,一路坐到紐約曼哈頓。至於市區公車,路線、班次、站點都少,例如 NJ Transit 的 606 路線公車,尖峰半小時、離峰一小時一班,停的站點稀疏,但仍有些人坐(應是定點通勤)。

日常生活所需若能找到自行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有車就只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了。日常採買方面,我們主要仰賴走路、騎腳踏車、搭學校校車和 Uber。例如去「附近」的超市買菜,我們會走40分鐘過去,當做運動(冬天會辛苦一點),滿載而歸時就搭 Uber。同一間超市,我也經常自己騎腳踏車來回,能帶的東西不多但多少補點貨。如果是去走路不可及的華人超市買菜,就來回都搭 Uber,單程15分鐘。

偶爾想去逛街、買紀念品禮物等,可以搭普林斯頓大學週末行駛的 Weekend Shopper 路線校車,此路線想必為照顧沒車的大學生的採買需求而規劃。我們先走路半個多小時到普林斯頓大學,搭上校車,校車在校園內各宿舍轉一圈後前往超市,共停 Whole Foods、Wegmans、Trader Joe’s 等三個站,這三間都是美國知名的連鎖超市,分別位於三個購物廣場中,彼此距離不遠,但也不是走路可到的距離。各式各樣的購物需求都可在此一網打盡,例如 Whole Foods 所在的購物廣場除了 Whole Foods 可買菜外,還有 Marshalls(可買衣服)和 Staples(可買文具)。Wegmans 所在的購物廣場有 Michaels(可買文具)、Target(什麼都買得到)、DICK’s(可買運動用品)等。Trader Joe’s 所在的購物廣場有 Lowe’s(可買居家用品、家電)等。購物完再搭 Uber 回家。

朋友住南加州,告訴我他們那裡有 OC Flex 共乘巴士服務,一天五塊美金在服務範圍內點對點接送,不限次數搭乘。這樣的服務對我們來說太完美了(搭 Uber 一趟短距離就要十塊美金),可惜普林斯頓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服務。

上學方面,大小兒子搭校車上學,校車在住家離學校超過二英哩才有設站,我們很幸運有校車可以搭,省去自己接送的麻煩。我去普林斯頓大學就騎腳踏車,偶爾也走路。

如果想去其他地方走走呢?我們利用萬能雙腳,走到附近的 trail(步道)、公園、球場、餐廳等。連假的時候想跑遠一點,就租個車,每日租金加上保險要上百美金,也許累積下來不會比買車划算,但省事,且有它的樂趣,例如大小兒子每次都很期待,這次會拿到什麼廠牌的車呢?(他們對車子廠牌的喜好相當偏激,如果租到 xxx 牌的車,可能會一路上碎碎念!)

除了跟一般大型租車公司租車,也有 Enterprise 和 Zipcar 二家共享汽車(carshare)的選項,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員和學生有優惠,若有短期租車(以小時計算)和短距離使用(限哩程數)的需求,花費會比租車便宜。考量我們的需求和拿車地點較不便等因素,目前我們還沒用過這個共享汽車方案。

總之,沒車日子還是可以過,但當然不如有車那麼機動和方便,尤其心理上不要自怨自艾:明明手頭買得起一台一萬美元的二手車,為何要「虐待」自己—冬天在洌風中騎著鐵馬去學校、頂著雪走二英哩的路、或揹或扛兼單手騎車買菜?(就說叔叔有練過)

但沒車也不是全然沒收穫的,不是一出門就跳進車裡舒舒服服被載著跑,小朋友反而培養了體力、耐力、方向感和認路能力,習慣凡事不是唾手可得,並用一步一腳印體驗周遭環境和欣賞沿路風景,而且,還是低碳足跡環保小尖兵呢!

如果有下一次(訪問),或許也可以考慮大眾運輸便利的城市。啊,那應該就是波士頓了—我住過的地方。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美國普林斯頓16: 英自課作業

國中的英文課(English)作業經常在練習寫作,美國普林斯頓15: 無課本教室分享過撰寫「是否贊成寵物進入課堂」論述文章的作業,最近另一作業是學生自己選一本書並獨立閱讀,讀完後寫一篇心得報告,至少4-6個句子,句子可參考以下範例起頭,但不限制(Today, you will write your thoughts on your independent reading book. Please choose one of the response starters, or you can create your own response starter. Write your response in the response box.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4-6 sentences. Please include the name of the book.):

This character annoys me because…
This scene made me smile…
This part of the book was like/not like my life…
I liked this quote…
This creepy thing happens…
This character’s friends are …
I wanted the character to…
I didn’t like…
If I was in this scene I would …
So far this book is…
One word for this chapter is …
The cover for this book is…
This character reminds me of somebody I know because…
This character reminds me of myself because…
If I could be on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is story, it would be _____ because…

大兒子寫的文章如下:

My independent reading book is Calling Doctor Amelia Bedelia.

Amelia Bedelia is really funny and she always make me smile. I like this book because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ow Amelia Bedelia misunderstand other, and what she do isn’t wrong, but the other person is use English idiom, so Amelia Bedelia will use the word to understand, but that’s not what the person means. Also, this book reminds me that my brother sometimes same as Amelia Bedelia, but not as often as Amelia Bedelia. My brother don’t read book, so he won’t able to understand what I said in Chinese, he is always like “What?”, “What do you mean?” or use word to understand, this book remind me that my brother sometimes same as Amelia Bedelia.

哈哈,偷偷在作業裡抱怨弟弟「不看書」「雞同鴨講」,老師大概也覺得好笑,評語 “I really like your response!!”,並給了滿分(老師人也太好了吧,明明一堆文法錯誤、語意不清…)。

這裡要說明一下,在Amelia Bedelia一系列的書裡,Amelia是一位經常從字面意思理解語意,造成許多溝通上的誤會和笑料的女生,這樣的例子在書裡不勝枚舉:

  • Amelia幫客人做早餐,客人點pancakes(薄煎餅),Amelia端出 “pan cakes”—用平底鍋(pan)做出來的蛋糕(cake),上面還插一支蠟燭!
  • 感恩節,眾人準備carve the turkey(將烤好的火雞用刀子切成片),Amelia腦海浮現的是一個雕刻家(sculptor)正在雕刻一隻石火雞!
  • 有人跟Amelia說 “You should run for the mayor’s office.”(意指Amelia應該去競選市長),Amelia一聽立刻衝出房間,「妳要去哪?」「跑去市政廳!」Amelia的確是 “running for the mayor’s office!”
  • Amelia和朋友Lisa在圖書館找書,Lisa說 “Guess what I found? A thesaurus.” Amelia問 “Where is it?” Lisa說 “Right behind you.” Amelia一聽大叫 “Run! Hide!” Lisa一愣,然後笑了: “A thesaurus is not a dinosaur.” (註1)
  • Amelia到教室協助小朋友做書籤,老師要大家安安靜靜的做: “I want to hear a pin drop”(強調安靜的程度,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聽得到),此時,Amelia說 “Okay”,說完立刻把一支筆扔到地上, “How was that? Do you want to hear my pen drop again?”(如何?想再聽一次我摔筆的聲音嗎?)

現在你可以想像,把弟弟比擬為Amelia Bedelia,是多大的「抱怨」了。

值得一提,Amelia Bedelia系列書最早的作者是Peggy Parish,在Peggy Parish創作第一本Amelia Bedelia時,她的姪子Herman Parish才小學四年級,Peggy Parish 1988年過世後,Herman Parish接手創作,將他姑姑的Amelia Bedelia故事延續下去,傳為佳話。

自然課(Science)的作業是 “Analyzing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分析掠食者(predator)和獵物(prey)之間的關係),首先老師先解釋「掠食者」和「獵物」字面的意思,並以Canadian Lynx(加拿大猞猁)和Arctic Hare(北極野兔)這二種動物為例,前者為掠食者,後者為獵物,附上它們數量隨時間消長的圖表,請同學試著解讀這張圖表並回答下列問題:

  1. 二條曲線交叉的地方,代表什麼意思?
  2. 在北極野兔曲線圈起來的地方,你觀察到什麼?
  3. 在加拿大猞猁曲線圈起來的地方,你觀察到什麼?
  4. 如果北極野兔數量突然增加,加拿大猞猁會如何?並解釋為什麼。
  5. 如果加拿大猞猁數量突然增加,北極野兔會如何?並解釋為什麼。

大兒子第1題就答錯了,二條曲線交叉的地方,當然代表二個物種數量相等(A. The predator population is equal to the prey population)。第2題和第3題答的也不完整,但方向大致正確。第4題和第5題情況類似。其實第4題和第5題的答案就在圖表圈起來的地方,例如第4題的答案就在第2題中:當北極野兔的數量突然增加,加拿大猞猁的數量也會跟著增加(因為食物變多),但較多的加拿大猞猁掠食北極野兔會造成北極野兔的數量慢慢減少,形成圖表中山峰山谷的一再循環。

解讀圖表和做研究解讀實驗結果一樣,都需要分析因果關係,探討變因改變後的可能結果,用清楚的邏輯和文字敘述等能力。從國中就開始訓練,久而久之會內化成一種思惟(mindset)和習慣—習慣思考,習慣分析,習慣寫作。

相較之下,做重覆演練型的作業,久而久之會習慣記憶,習慣解題,甚至因看過太多類似的題目,習慣反射動作給出「標準答案」。

這個自然課的作業不是從課本出的,因為沒有課本(註2)。不同學校的老師,甚至同一學校的不同老師,雖然都會教「食物鏈」,但出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作業,真正的「一綱無本」。

為什麼這裡的家長不會覺得一定要學一樣的東西、有一樣的進度才行?為什麼不會比較、將老師分高下?

我實在是太「融合在一起了」!(註3)

(註1)恐龍的英文經常以saurus結尾,例如tyrannosaurus(暴龍)、allosaurus(異特龍)等,但thesaurus是同義字字典。

(註2)雖然沒有指定教科書,但自然課老師的講義大致根據這二本書:《Cells and Heredity》和《Human Biology and Health》,皆由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

(註3)confused,con-是一起,fuse是融合(思想、文化、音樂風格等)。

Posted in 雜文散記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