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Access: 我該不該投這期刊?

IEEE Access 是一個新興的 open access, online only 的期刊,只有幾年的歷史,但已看到相當多的作者在此期刊發表論文,包括我自己。它和傳統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有何差別?投稿時,應該選擇傳統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還是 IEEE Access 期刊?提供一些個人看法如下。

1. 審查機制與接受率 (review process and acceptance rate)

IEEE Access 的接受率應較 IEEE Transactions 高一些,這有幾個推論和數據佐證。第一,IEEE Access 的 review 很快,從投稿到編輯決定總共僅約四個禮拜,其中包括給審稿員 (reviewer) 一個禮拜的時間閱讀論文並給予評價。由於給審稿員的時間很短,我們有理由推測一般而言審稿員無法讀得很仔細,並給予比較深入的意見。第二,IEEE Access 的 scope 涵蓋 IEEE 底下的所有領域,這是多麼廣泛的領域!從如此龐大的作者群中找審稿員,加上有一些專家學者尚未加入這新興期刊的審稿行列,我們有理由推測審稿員未必是投稿論文的題目的專家,也因此無法給出最專業、最高標準的意見。第三,根據 IEEE Access 的網頁說明,它的接受率與 IEEE Transactions 相仿,大約是 30% 左右,但我們不能忽略一件事,就是 IEEE Access 的審稿制度不同於 IEEE Transactions,大致說明如下。

一般來講,IEEE Transactions 期刊會給四種編輯決定:Accept As Is、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Reject,而 IEEE Access 期刊只給二種編輯決定 (binary decision):Accept、Reject(類似 IEEE Letters),其中 IEEE Access 的 Reject 包含了 IEEE Transactions 的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Reject 三種可能性。在 IEEE Transactions 中,Minor Revision 和 Major Revision 在論文修改完成並重新投稿時不會給予一個新的編號,而是在原本的編號後面加上 .R1, .R2 等,因此不會增加計算接受率的分母。在 IEEE Access 中,論文修改完成並重新投稿時會給予一個新的編號,當成一個全新的投稿,因此會增加計算接受率的分母。經過計算,IEEE Access 在「投稿制度計算下」的接受率若為 30%,其「實際」的接受率約有 44%,因此 IEEE Access 的接受率比 IEEE Transactions 高了一些,詳細計算見(註1)。

另外,一般而言,open access 的期刊有個「理念」,就是期刊只是提供一個開放平台,這平台對作者收費,對論文有基本但也許不那麼嚴謹的把關,論文的好壞或價值,將於發表後由「市場」(讀者)去決定,這是一個部分解決同儕審查 (peer-review) 弊端的方法。此外,因為 IEEE Access 是 online only,不印紙本期刊,所以沒有論文篇幅和論文數量的限制。

2. 領域 (scope)

IEEE Access 歡迎跨領域的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因此,若投稿論文是跨領域的題目,或是不符合任何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鎖定的較單一的領域,則 IEEE Access 可以是個選擇(註2)。

3. 費用 (publication fee)

一篇論文若被 IEEE Access 接受,作者要支付 US$1750 的費用,在扣掉一些可能的折扣後,大約是 US$1500 左右。傳統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若論文發表在八頁以內,不需支付任何費用;超過八頁的論文,IEEE Transactions 將收取超頁費用 (overlength charge),超過八頁每頁 US$220。以一篇 15 頁的論文來說,若發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要支付超頁費用 US$220 * 7 = US$1540,若發表在 IEEE Access 期刊,要支付 US$1500 的固定費用(不論頁數多寡),因此,IEEE Access 未必比較貴。而且,IEEE Transactions 期刊若作者選擇 open access 的選項,要再額外支付 US$1750 的費用,這並不包含在超頁費用內。

4. 讀者及其他指標 (readership & various indices)

IEEE Access 因為是 open access,能見度和讀者的普及性有可能比 IEEE Transactions 更廣(純猜測,沒有數據佐證)。此外,IEEE Access 在影響指數 (impact factor) 及一些指標上也有合理的排名(註3)。但到目前為止,IEEE Access 的名聲可能還不及有歷史和口碑的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

(註1)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接受率大約 30%,也就是每 100 篇投稿論文中,大約是這樣的比例:

100 (總投稿數) = 70 (Reject) + 29 (Major Revision & Minor Revision) + 1 (Accept As Is)

我們假設 Major Revision & Minor Revision 最終都被接受,而 Accept As Is 大約是 1/100 的數量級(有統計顯示這樣的數據)。在這樣的假設下,接受率為 (1+29) / 100 = 30%。

IEEE Access 期刊在「投稿制度計算下」的接受率也大約是 30%,但實質上,是這樣的比例:

100 (總投稿數) = 56 (Reject) + 43 (Major Revision & Minor Revision) + 1 (Accept As Is)

我們同樣假設 Major Revision & Minor Revision 最終都被接受,且 Accept As Is 的比例為 1/100。因此,「實際」的接受率為 (1+43) / 100 = 44%。至於為什麼在「投稿制度計算下」的接受率算起來會是 30%,是因為在 IEEE Access 的 binary decision (Accept/Reject) 制度下,所謂 Major Revision & Minor Revision 都包含在 Reject 裡,當論文修改好重新投稿時,IEEE Access 會給予一個新的論文編號,並當成是一個全新的稿件,也因此增加了計算接受率的分母,所以,「投稿制度計算下」的接受率算起來是:(1+43) / (100+43) = 30.7%,也就是大約 30%。

(註2)The scope of IEEE Access (http://ieeeaccess.ieee.org/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1. Multidisciplinary topics, or applications-oriented articles that do not fit within the scope of IEEE’s traditional journals.
2. Practical articles discussing new experiments or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teresting solutions to engineering, including negative results.
3. Development of new or improved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4. Traditional novel research articles.
5. Reviews or survey articles of new or evolving fields oriented to assist others in understanding the new area.

(註3)IEEE Access 期刊共被歸類在三個期刊類別 (category) 中,在這三個類別中的影響指數 (IF) 排名分別如下:

“Telecommunications” category: 37/82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category: 68/144
“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category: 131/257

(更新:以上排名是 2015 年的資料,最新出爐的 2016 年的資料顯示,IEEE Access 的影響指數大幅上升,從 2015 年的 1.270 上升到 2016 年的 3.244,排名亦大躍進,2016 年在三個類別中的影響指數排名如下:

“Telecommunications” category: 23/89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category: 27/146
“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category: 54/260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科學研究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comment